国企工人的下岗潮

 驾驭美好   2025-04-18 21:48   138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  四十多年,楼高了,灯亮了,路宽了,车多了,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了。

  但是,在这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,却有6000万下岗职工在默默地流泪。

  提起这些事,下岗工人那写满沧桑的脸上,总会流露出不尽的无奈和悲伤,似乎憋着一肚子的苦水。

  他们是满面春风,唱着《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》这首歌走进工厂大门的。那个年代,他们满怀豪情地钻技术、学文化、甩开膀子干“四化”;那个年代,他们挥洒汗水,奉献了金色的青春年华。那个年代,他们在追梦,要在二十年后举杯欢庆的时候,充满自豪地再次高歌:“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!”

  然而,他们没有料到,梦想竟一夜之间破灭了。他们不再是企业的主人,浑身被人贴满了“冗员”、“包袱”、“累赘”的标签。

  他们震惊了,在苦苦地思索:到底发生了什么?

  艰难的回忆,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到了1978年。

  从那个时候开始,曾经被打翻在地的走资派们获得了解放。

  他们自称是国家的栋梁、民族的希望。他们说新中国“前三十年”太落后贫穷了,必须改革才能叫日月换新天。

  他们行吗?这条路走得通吗?人们感到了彷徨和不安。

  面对人们的质疑,他们

  早已成竹在胸,毕竟工人的思想是单纯的。

  以前,“走资派”这三个字就像一座大山,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。今天,这三个字却成了他们的金字招牌。

  他们首先夺取了话语权,利用各种渠道诉说冤屈。先是把自己的“不幸遭遇”说成是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惹的祸,并信誓旦旦地说要带着大伙奔小康。

  朴实善良的工人们被感动了,他们不甘贫穷,渴望幸福生活。不知不觉中,在他们心中走资派不再可恶,而是成了能够扭转乾坤的英雄。

  就这样,走资派们在获得人们同情的同时,也赢取了几分信任。

  可是,质朴的人们忘记了狼的吃人本性,忘记了东郭先生的教训,更没想到在温柔面纱的后面,是一张狰狞的面孔和呲着獠牙的嘴。

  十年的风雨,并没有触及到他们的灵魂。他们必须让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,而且早已形成了罪恶的计划。

  在取得人们的信任之后,他们从80年代开始,疯狂地否定“前三十年”,凡是与“集体”二字有关的,一律说成是改革开放的绊脚石、养懒汉的温床,甚至说成“极左”的产物。

  他们提出要“解放思想”,于是便把外国说成是人间天堂,把中国人说成井底之蛙。他们要求人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,接受外国的文化。

  听着亚洲“四小龙”的故事,穿着摩登的时装,看着大尺度的美女照,跳着洒脱的探戈舞,人们不知不觉中了“糖衣炮弹”,心里那根阶级斗争的弦很快便松弛下来。

  走资派们审时度势,趁机又抛出了一个新名词:市场经济。

  他们说计划经济太僵硬了,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。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,尽快从计划经济中跳出来。

  工人们相信了,只要能过上好日子,至于什么经济似乎跟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。

  “走资派”们得意了,看出中国这艘巨轮开始转向了他们设计的航线。

  于是,他们不失时机地推行厂长负责制,说是要党政分开,提高决策效率,以免错失商机。

  失去了对权力的约束,厂长、经理们一手遮天了。从此,干部与工人不再同吃同住同劳动了,变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,资产分配也大幅度倾向了权力阶层。

  走资派们一边贪占着企业的红利,一边给工人“画大饼”,说让少数人先富起来,才能带动大多数。

  凭什么先富的是领导,而不是我们?

  工人们心里很不平衡,但看在要过好日子的份上,只能以“大局”为重了。

  但是,他们并不知道,这点利益根本满足不了这些人的胃口,他们藏着更大的阴谋,那就是要让中国全盘西化,不折不扣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,从而骑上广大劳动人民的脖子,拉屎撒尿,为非作歹。

  权力抓到了手里,就要为掠夺资本服务。他们先是学着苏联搞特权,公款旅游、公款吃喝、公款送礼……

  小试牛刀之后,这些“家常便饭”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,他们把贪婪的目光落在了庞大的国有资产上。

  这个时候,人们对他们的阴谋似乎有所察觉,不禁发问:这到底是改革还是走资?

  与此同时,理论界也出现了“姓资”还是“姓社”的争论。

  1992年,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,提出了“不争论”和“三个有利于”,鼓励人们在改革的路上要敢闯、敢冒、敢试验。

  走资派们顿时狂喜,如同得到了一张“免死牌”。于是,“砸三铁”等一系列口号喊得震天响。

  人们很快发现,这股改革大潮是针对工人而来的。所谓砸“砸三铁”其实就是解除企业与工人的“终身契约”,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。

  职工沉默了,他们不再是企业的主人,与企业的关系变成了一纸契约。这就意味着企业只要做出补偿,就可以把工人的饭碗敲掉。

  但是,这只是一种表象,更大的阴谋还在后面。

  在解决工人国有身份的同时,走资派们双管齐下,又喊出了“国退民进”的口号。他们大肆叫嚣:国有企业缺乏活力,要让民营企业登台唱主角,只有民营企业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。

  国企职工的心凉了,几十年来,国有企业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顶梁柱,怎么一夜之间竟由“摇钱树”变成“苦菜花”了呢?

  这个时候,工人的想法在走资派们的眼里已经无关紧要了。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扶持民营资本上位,把国有企业撞个七零八落,然后坐收渔利。

  于是,他们打着搞活经济的旗号,在税收、审批等政策上大幅度向私有和外资倾斜,不但使他们的规模不断壮大,而且在成本上形成了竞争优势。

  在这个圈套中,背负着沉重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无疑在竞争中难以施展拳脚,败多胜少的局势很快显现出来。走资派们便振振有词,说这叫丛林法则,适者生存。

  国有企业陷入了困境,他们又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,巧妙地打出一张牌:重组、改制。

  这是他们早已布好的局,嘴里喊着要救国有企业于水火之中,实则是把国有资产转移到个人的囊中。

  他们官商勾结,里应外合,像当年苏联那样以低廉的价格出卖国有企业,一度掀起了瓜分国有资产的大潮。

  第一轮瓜分是九十年代所谓的管理层收购。一百多万家国企,二百多万家集体企业成了私人的囊中之物。

  企业的性质变了,工人被逼“买断”国有身份,从此成了资本家的剥削对象。更为不幸的是有人占有了国企以后,大量裁员,造成数千万工人下岗。

  第二轮瓜分是2005年和2006年的银行改制。让外资企业以及其低廉的价格横扫中国的银行资产。

  走资派的阴谋最终还是暴露了。2016年,中央果断采取措施,让他们的第三次瓜分计划没能得逞。

  常言说:天狂有灾,人狂有祸。看看普京上台后,那些大佬们是如何把侵吞的国有资产吐出来的,就会相信那句话:欠账总是要还的。

 相关文章  关键词:

评论已关闭!